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,木兰父亲年来,无法响应朝廷命令去当兵,没有兄长的花木兰便开始了替父从军之路,征战十二载,终于还乡。民间有很多关于花木兰的记载,但是,其中最著名的还是那首《木兰辞》。
花木兰当兵12年,一直和男性战士生活在一起,怎么可能不被发现呢?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。 《木兰辞》诞生于南北朝是时期的北魏,故事的背景是北魏年间柔然民族不断南下袭扰,北魏所管辖的地方大概是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,身为一个北方草原的女子,花木兰从小就在骑马射箭中度过,她没有南方女子的那种娇弱,或者说,她身上的女性特征并不明显,可以被成为“女汉子”。若非如此,她一如军营就会被人发现。
从《木兰辞》中,我们可以看出,花木兰打仗还需要自己买马,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等等。这也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地方。显然,花木兰在当兵之前就已经学会骑马了,也了解了一些关于战争的东西,这为她日后的战斗提供了基础。更重要的是,她为什么要买马,步兵是不需要骑马的,弓箭兵也不需要,最有可能的就是花木兰属于骑兵或者通信兵。骑兵的命一般来说是要比步兵的命珍贵的,待遇住宿条件也就更好,如果她是通信兵这就更好办了,独来独往,在各处驿站休息,这样更难被人发现。
展开全文
在每每家每户都出一位男子服兵役的情况下,花木兰此去当兵一定不会是孤身一人,她一定会有自己的同乡,而这些同乡在必要时一定会给花木兰一些掩护,这也确保了花木兰的女子身份不会那么轻易被察觉。
另外一点我们需要注意到的是,《木兰辞》中对“十二”这个数字的使用,花木兰当兵十二年的记载就出自这里: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兰是女郎。花木兰真的当了12年的兵吗?恐怕并不是,在《木兰辞》中,有多处都是用到了十二这个数字,比如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比如策勋十二转,赏赐百千强。“十二”这个数字被先后使用了三次,这会是偶然吗?恐怕未必见得,在古文言文中,我们都知道“三六九”这些数字并不一定就是确切的“三六九”,吾日三省吾身,并不是每天反省3次,而是很多次。12在这里可能只是为了修辞、押韵和工整之便。
以上内容(包括图片及视频)为创作者平台"快传号"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